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ism)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,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,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,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。
目前,在建築學、文學批評、心理分析學、法律學、教育學、社會學、政治學等諸多領域,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,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。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。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,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。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,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。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,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,由於反對全球性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缺乏人文關注,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,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。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,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,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。排斥「整體」的觀念,強調異質性、特殊性和唯一性。
現代設計主義的規律幾何美學:如對稱、平衡、簡潔、理性;後現代設計的趣味性、多樣化、不確定性與反覆形象重疊,具有喋喋不休的後現代特性。後現代建築基本上的多重特徵如多元的、世俗的、折衷的、混雜的、拼貼的、隱喻的,都和現代主義主張的國際式樣教條完全背離。
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:
1.空間感
「實物感」是容易感受又容易描述的一種感覺,但是,空間感卻是容易感受,卻不容易描述的一種感覺。因為,空間感的存在是依存實物感而存在的,透過看的見的建築、圍牆、樹林、人牆、柱列的陪襯才感覺的到。
2.敘事感
敘事感指設計藝術作品裡表達意涵所形成的美感,也可以簡稱為故事感或趣味感。
3. 超現實感
就是一種脫離現實的感覺。這種脫離現實的感覺往往比現實的感覺更能吸引人
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原則:
1. 調性
指物件或畫面上的造型單位間操作成具有風格的一致性。
2.比喻與諷喻
以最精簡的手段喚起最豐富的意象與意涵。如果,這種是正面的,我們就稱為比喻。如果,這種是負面的、反諷的,我們就稱為諷諭。
3. 裝飾
裝飾的操作原則,由於現代設計運動時,除了藝術裝飾運動以外,大部分的時候排斥裝飾,好像裝飾就是罪惡一樣。但是現代設計運動的鋒頭過後,人們還是覺得裝飾是可以增加美感的。
建築案例介紹
古根漢博物館最初只是位居紐約市的一座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。1937年,古根漢家族成立「古根漢基金會」,兩年後,將一所位於曼哈頓五十四東街的汔車展示場改建為「無標題藝術品」展示中心。以當時最具盛名的前衛派藝術家如康丁斯基(Vasily Kandinsky)、克利(Paul Klee)、與蒙得瑞安(Piet Mondrian)等的藝術品為展示主力。全名是所羅門古根漢博物館(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)。
所羅門逝世十年後,古根漢基金會於1959年將博物館遷入坐落紐約第五大道由萊特(Frank Lloyd Wright )設計的總部。萊特的計設概念是讓空間活起來,像樹木一般洋溢著生命動力。2他擯棄「現代化運動」大師採用的隨意性風格(casual style),讓形式(form)與機能(function)產生辯証式的協調關係,使建築物兼顧自然世界與建築機能。他縮減建物空間的母線,採用直接彫塑來作母線,不用等比例的幾何建築語言,創作出一座六層螺旋形建物,猶如一座沒有停車位的巨形環帶狀停車場。建物的中央是個上下貫穿的完全開放空間,四周以盤旋而上的連續長廊走道營造出無間斷的藝術品展示空間。屋頂是透明的採光罩,光線直洩地面的中庭,也讓各層走道經由樓層與樓層間的空隙取得自然光效。萊特要求參觀者由頂層沿坡道盤旋而下,在欣賞藝術品之餘,也能享受整個建物結構提供的視覺感受。參觀者猶如中古時代的朝香客,步入「藝術的主教座堂」(cathedral of art),在建築物的實物世界與藝術品的抽象世界交織成的氛圍裏,體驗美感的提升。
這樣一棟具空間生命力的圓形建築物,峭立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單調枯燥的直線棋盤格局裏,十分地突出又不搭調,卻成功地展現其出類拔萃的氣質。萊特的的創舉,打破了博物館建築的展示傳統,也揭示建築設計的新紀元,更為古根漢博物館帶來新方向。
從形式上來說,古根漢博物館是自由曲面在建築上的應用,與自由曲面相關的詞「有機」,代表著一種生理上的「感性」。